今年,Linux 迎来了它的20岁生日。据称从4月开始,全球各地都在筹划着如何庆祝这一生日。但到底哪一天才是这款史上惟一可与 Windows 比肩的电脑操作系统确切的诞生之日,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1991年8月25日发明者本人李纳斯·托沃兹(Linus Torvalds)宣布项目启动那天,还有人认为应该是1991年10月5日 Linux Kernel 0.02发布之日。“教父”本人在今年4月接受采访时倒是提出了4个有意义的日子:7月3日、8月25日、9月17日、10月5日,并且说,“哪天都可以”。看来,要给 Linux 一个不漏地过生日,得需要4个生日蛋糕!
在1998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当詹姆斯·卡梅隆手握“最佳导演奖”的小金人,模仿《泰坦尼克》中的男主角杰克发出“我是世界之王”的宣言时,全世界无不为之倾倒。影片中那被重新描绘过的“唯美”海难,使人们惊叹于卡氏的神奇。但浪漫的爱情桥段和震撼的视觉效果,也使人们忽略了另一个伟大事实:电影史上崭新的技术时代悄然来临。而这一时代,是由 Linux 开启的。
对于这一切,李纳斯同样始料未及。尽管作为 Linux 的发明者,这位黑客出身的 IT 精英一直对这款操作系统信心十足。他可能并未想到,诞生7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的 Linux,会以众星云集的奥斯卡颁奖礼作为其征服世界之旅的转折点。
从那时开始,梦工厂、迪斯尼、皮克斯和维塔数码等公司都逐渐将各自的工作平台转向 Linux,无数伟大的银幕经典因此横空出世。从《魔戒》到《金刚》,从《哈利波特》到《霍比特人》,从《怪物史莱克》到《纳尼亚传奇》,再从《指环王》到《阿凡达》,Linux 几乎以一己之力缔造了无数人梦中的玄幻王国。也是从那时开始,Linux 终将埋葬微软就开始成为江湖中著名的传说之一。
与十几年前相比,今天的 Linux 依然是无数 IT 人士心中的图腾。苹果(NASDAQ:AAPL)与谷歌(NASDAQ:GOOG)都曾经严词批评微软(NASDAQ:MSFT)的垄断,都曾以崇尚开源(开放源代码)的自由斗士形象示人。但多年来,只有 Linux 真正坚持向所有人公布其核心代码,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对象已经从自娱自乐的电脑黑客变成了追求利润的软件公司。
与那时相比,今天的 Linux 依然小众,其市场份额只有1%,根本无法与微软动辄90%的市场份额相提并论。惟一的安慰来自 Android,这款源自 Linux 的操作系统在过去1年中独领风骚,不但令微软的 Windows Phone 望尘莫及,甚至还将苹果的 iOS 挑落马下:现在,每天激活的 Android 设备高达55万台;而仅仅3个月前,这一数字还仅为35万。
而这一切早有伏笔,比尔·盖茨早在微软巅峰时期,就对 Linux 赞誉有加。
就在卡梅隆扬名奥斯卡颁奖礼半年后,在一份名为《鬼节前夕》的秘密备忘录中,曾无视 Linux 的微软对这款操作系统大加褒奖,“Linux 是最优秀的 Unix 系统,它免费提供了几乎所有应用程序,其在个人设置、可用性、可靠性、扩展性和性能表现等方面均超过了 Windows NT。而由于其开放性,Linux 将超过其他所有操作系统。”在那一年的联邦反垄断诉讼中,微软的律师搬出了一整箱 Linux 以证明 Windows 并没有垄断操作系统市场。
Linux 是黑客留给世界的美好回忆。
对大多数黑客而言,简洁优雅的程序和干净清晰的代码,抑或是某个强大实用的程序,都足以成为他们毕生得意之作。但1969年12月28日出生的芬兰人李纳斯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不但重新定义了一流程序、代码和软件的标准,而且重新定义了黑客对人类的贡献——他将绚烂的效果和精简的资源、强大的能力和自由的思想融为一体。仅此一项,已无愧传奇的声望。
平淡的开场
对于芬兰很多为人熟知的传奇故事,1990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年,最后一年征战 F3的哈基宁勇夺英国 F3冠军;在澳门格兰披治大赛最后一圈,他被当年的德国 F3冠军舒马赫撞出赛道,痛失冠军,世界车坛随后长达10年的“双雄会”自此开始。几乎同时,诺基亚(NYSE:NOK)的全球通技术进入最后攻关阶段。1年后,世界上首次全球通对话在诺基亚的 Radiolinja 网络中完成,诺基亚征服世界的脚步已经无法遏制。
这年的李纳斯刚刚拥有第一台完全属于自己的电脑,这使他不必再忍受学校机房漫长的等待,也可以学习安德鲁·塔南鲍姆(Andrew Tanenbaum)的著作《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本 Minix 操作指南。作为 Unix 的变种,彼时的 Minix 正凭借低廉的价格和简易的操作在大学大行其道。
声明:本文转载自IT专家网